得了病之后,你会在网上搜索相关科普视频和诊治疗法吗?《老年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基本上懂得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都会进行相关搜索,但其中所充斥的虚假内容难以辨别,这让一些老年人在看病过程中走进了误区。
科普是假,卖货是真
今年72岁的卢先生喜爱喝酒,年纪大了后对养生内容开始关注。在网上搜索“护肝”内容,会列出一长串的视频,比如一条视频《看起来不算胖,但是却有小肚子,就是肝不好的表现》,点击量高达千万次,点赞量和收藏量也突破10万,这条视频在开头会有一些科普内容,看到最后却发现是在推销保健品。卢先生表示自己也下过单,“小心点没坏处,万一视频说的是对的呢……”记者在该条视频评论区看到,“难怪最近气色差还失眠,原来是我的肝不好”“害怕,看完感觉我的肝也有问题了……”整个视频将“小肚子”和“肝不好”联系起来,有误导成分,让人产生焦虑。
还有一条名为《警惕幽门螺旋杆菌!有口气、容易便秘、经常消化不良的看过来!》,视频中宣称“如果你跟我一样有口气、打嗝、便秘、胃胀气、烧心或者消化不良,你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胃溃疡、胃癌……”按照这一视频宣称的标准,大多数人都能对号入座。
哈尔滨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这类短视频的“科普”内容不能当作治疗依据,患者要到医院做常规检查,才能确诊所患病症。也不存在所有人适用的万灵药,治疗时用什么药、剂量如何,都要依据不同个体对症下药。
老年人要擦亮眼睛
杜女士的母亲罹患乳腺癌,但是在发病后,被“手术和放化疗都会严重损坏身体”的谣言所误,相信了所谓“民间偏方”,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妈妈也不是不想手术,不过医生都不敢保证手术成功率是百分百。那些江湖偏方敢说这种大话,妈妈就被误导了。”
面对“假科普”,专家表示,除了加强平台监管力度以外,老年人也要学会擦亮双眼,善于利用网络的信息检索功能,分辨内容可信度。可以搜索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比较多种信源,寻找更合理的观点。更重要是,如果发现身体不适,还是应及时就医,科普只是参考。
见习记者:任寅
责任编辑:刘文文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