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为方便与您分享,可以点个“关注”哦~
文 |云霄钰
编辑 |云霄钰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大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丧葬文化作为孝道的重要体现,代代相传,并形成了许多传统习俗。
其中,上坟祭扫更是民间经常举行的活动,然而上坟并非简单地烧些纸钱那么轻松,而是有很多讲究和禁忌,例如有句老话说:“四人不去上坟,后代兴旺发达”,其中提到了四类人,到底是哪四人呢?
年过七十的人不上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扫墓是一个重要的祭祖仪式,然而,有句俗话叫“人过七十不上坟”,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年逾七十的老人通常不被鼓励或推荐去上坟扫墓,这种说法并非源自某种严格的传统习俗或规定,而是源于对老年人健康的关切以及对孝道传承的考虑。
首先,我们要理解的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渐衰退,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体力、视力、听力等方面的能力往往已经大不如前。
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偏远乡村地区的老人来说,由于交通不便,他们需要步行或攀爬崎岖的山坡才能到达墓地进行祭扫,而这无疑对他们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可能导致意外跌倒、扭伤等情况的发生。
比如,有的老人已经八十高龄,但是每年清明节还是坚持爬上两公里外的山坡去扫他父母的墓,然而,由于年事已高,老人的身体状况并不容乐观,需要拄拐杖行走,在清明还照常爬上山坡扫墓,但这也可能会一不小心摔一跤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像这种情况,子女们是应该劝阻的,可以理解老人想要上坟扫墓的心情,但也要考虑到他们的身体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子女们代替老人上坟,定期前往墓地打理,这也是一种孝顺老人的表现。
并且,大部分的老年人在面对生死问题时,往往都是会表现出极度的敏感和脆弱,因此,当他们来到墓园,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如今已经长眠地下,心中也难免的会产生强烈的哀伤和悲痛,而这种情感波动可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阴阳五行观念,一些人认为,老年人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进入阴气较重的墓地,这就可能会导致自身阳气的流失,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这句话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含义是关于孝道的传承,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让年轻人承担起扫墓的责任,不仅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所以“人过七十不上坟”这句话其实是提醒我们在关爱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也是能让儿女们放心。
生病的人不上坟
生病的人身体已经很虚弱,如果还坚持上坟必然会加重病情,无论是从医学角度还是宗教习俗角度看,我们都不建议生病的人硬撑着上坟。
“生病的人不上坟”这句话源远流长,是古人总结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它字面简单,却蕴含着多方面的深意。
首先,生病之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明显下降,这是医学的常识,普通感冒发烧,都需要卧床休息,何况是严重的病症,这时骨骼酸软乏力,光是穿衣下床都困难,更何况远道奔波,在墓地跪拜磕头。
并且,生病人的心理状态极度敏感,稍有悲伤就忍不住失声痛哭,在墓前撞见先人生前物品,回忆起他们的点点滴滴,任谁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重要的是前往墓地跋山涉水,路途遥远困难,这些都是可能导致病人抵抗力下降,所以,生病的人是不易上坟。
无论从医学还是宗教等角度,生病的人上坟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建议生病的人一定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健康,等身体恢复了再去上坟,也不会迟,保重身体,也是对先人最好的回报。
孕妇不上坟
在我国,扫墓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传统,许多人会前往祖坟清扫并献上祭品,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与孝敬,然而,当家中有孕妇时,是否应该让她前去扫墓?
事实上,不建议孕妇前去扫墓,这是基于几个现实的考量,首先就是,农村墓地大多都处于交通不便,对孕妇行走颇为不便,清明时节雨水频繁,道路泥泞,增加行走困难。
而这就对孕妇身体而言是双重考验,并且,在扫墓过程中焚烧纸钱、礼炮等,这些的烟尘是对孕妇呼吸系统影响直接,在墓地停留时间过长,也是很极易导致孕妇感到不适。
但是,仅凭这些现实的考量还不足以说服那些坚持要去扫墓的孕妇,在一些地区,扫墓被认为是传承孝道、缅怀先人的重要仪式,所以一些孕妇不去,就会感觉自己不孝顺何以报答养育之恩云云。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观念,我们要知道,孕妇此时此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护腹中胎儿,确保它健康成长,前往墓地之行势必增加风险,这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因此而发生意外,反倒有辜负先人的意思,孕妇是不便上坟的,代为扫墓才是真正体现孝道,避免孕妇冒险才是真正关爱后代。
女婿不上坟
“女婿莫上坟”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盛行,被很多人奉为家规,具体源起已难考证,但这或许与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关,在许多大家族看来,女儿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后就与娘家剪断了关系,是外人,女婿作为外姓人,自然是没有资格为妻家先人上坟的。
然而这种习俗并非铁板一块,据史***载,唐朝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妇女地位有所提高,当时一些女性官员还进入朝堂参政,女婿也有机会随妻子返乡拜祭先人,这一现象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尤为突出。
不过好景不长,武则天驾崩后,女性地位又逐渐下降,遂恢复了“女婿不上坟”的老规矩,此外,“入赘”的女婿也可例外,所谓入赘,就是女婿进了妻家做养子,妻随夫居,生的小孩从母姓,这等于女儿没有嫁出去,女婿便可视同女家己出,得以上坟请安。
不过“女婿莫上坟”这句话放在如今来看已经显然是不合适了,并且还颇有歧视之嫌,与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不符,我们现代社会弘扬男女平等,夫妻双方都应受到平等对待,所以女婿上不上坟,应由本人选择,不应有严格规范,况且现在独生子女多,女婿不上坟,坟前就没人可拜。
所以,女婿是否上坟,其实反映的是这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性,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采取更加开明包容的做法,使传统之中不合理的部分及时改进,以适应新生活。
结语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何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持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最后,"4人不去上坟,后代兴旺发达"这句话你觉得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