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记住公式:
乘五除四九加日,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三五七八十尾前。
化成公式便是:年的后三位乘5+年的后三位除4+9+阳历日子数+单月(为0)双月(30)+每个月的调节数]/60=取余数个位数为天干,余数除12取余为地支每个月调节数。
(一、四、五为1)、(二、六、七为2)、(三为0)(八为3)、(九、十为4)、(十一、十二为5)。
不过闰年,就是一月、二月,要减去1,后算天干地支数。
例一:1996年1月16日
(96×5+96÷4+9+16)÷60=8余49,49即为六十甲子序数。9对应天干壬,49除12余1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例二:1997年2月16日
(97×5+97÷4+9+16+30+2)÷60=9余26,26即为六十甲子序数。6对应天干己,26除12余2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例三:1998年3月16日
(98×5+98÷4+9+16)÷60=8余59,对应干支为“壬戌”。
例四:1999年4月16日
(99×5+99÷4+9+16+30+1)÷60=9余35,对应干支为“戊戌”。
例五:2000年7月16日
(100×5+100÷4+9+16+2)÷60=9余12,对应干支为“乙亥”。
例六:2001年10月16日
(101×5+101÷4+9+16+4+30)÷60=9余49,对应干支为“壬子”
日柱计算分段排法(阳历)
此方法为第一个方法的分段版本。
记住总公式:
A+B+C=M
A为年基数,B为月修正数,C为日辰数,M则为求得结果。
M个位数对应天干,M除以12,余数对应地支。
例如某日计算的M值为61,则天干为1对应甲,地支为61除以12,得5余1,则对应子,则该日为甲子日。
下面具体讲一讲这几个数求法:
A年基数
Z=年份-1900
A=Z*5+Z/4+9(Z/4取余数,z如果能整除则为闰年,影响参数B,后文讲解)
例2004年
Z=2004-1900=104
A=104*5+104/4+9=555
例2010年
Z=2010-1900=110
A=110*5+110/4+9=586
B月修正数
其中B又包含两部分X与Y
B=X+Y
X很好记忆,单月份为0,双月份为30,即1、3、5、7、9、11月的X为0,2、4、6、8、10、12月份的X为30.
Y则没有规律1月Y=1,2月Y=2,3月Y=0,4月5月Y=1,6月7月Y=2.8月Y=3,9月10月Y=4,11月12月Y=5.
也可以直接记忆每个月份的B值
1月B=1 2月B=32 3月B=0 4月B=31 5月B=1 6月B=32 7月B=2 8月B=33 9月B=4 10月B=34 11月B=5 12月B=35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年份能被4整除,则1月份2月份则需要再减去1
即,闰年,1月B=0, 2月B=31 ,其他不变。
C日辰数
阳历的几日就是几日。
求:2010年5月4日干支:
则通过公式得出
A=46 B=1 C=4,M=51,
则个位数1为天干数,甲,51/12=4…3,3对应寅,则2010年5月4日为甲寅日。
2.区分闰年与平年
年份除以四,能被四整除的为闰年
3.背诵歌诀
平年元旦歌诀
元旦干支五一同,五下七一千支从
七下隔一是九月,九下干支冬一重
元上干支三月一,四一又与元旦冲
四下干支同二六,六下八一是真宗
八下干支是十月,十下腊月又相同
此是平年元旦诀,法与闰月不相同
闰年元旦歌诀
闰旦三月干支同,三下五一又相逢
五下七一隔支九,九下千支冬月重
五月支冲为二四,四下六八十腊顺
此是闰年真口诀,它与平年不相同
解读:
“元旦干支五一同”,指的是哪一年的元旦与五月一日的都是一样的,“五下七一干支从”是说五月一日的下一个干支与七月一日相同,“七下隔一是九月”,是说七月一日干支隔一位是九月一日的干支,下面以此类推。
具体日子排法与上面的推导方法一致,比如推导某年5月9日的干支,只需要通过背诵,得到此年5月1日的干支,然后用甲子序数顺推到9日即可。
下期预告:时柱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