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安庆地区丧葬风俗,就不得不说到瓦屑坝移民。瓦屑坝(今属江西省鄱阳县)移民是明朝洪武年间由于朱元璋与陈友谅多年混战靠成长江中下游人口减少;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加剧了江淮地区人口锐减,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故由大明政府组织的从江西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持续48年,安庆府42万居民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移民。
这些移民迁到安庆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着回葬江西祖坟。可是时间一长,人们觉得回迁无望后,只得入土为安,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形成了安庆地区独特的“厝柩”“下葬”两步丧葬习俗,沿习到今。
一般老人年过花甲,家里会准备棺材,叫“百岁舫”或者“寿材”,说是周岁办好百岁用,民国以前安庆地区全幅嫁妆是含两具寿材的。百岁舫做好当晚亲朋好友、左右邻居会拿来鞭炮烟花燃放来贺喜,待棺材干透每年都会用桐油涂刷,据说可以防止下葬后树根钻进棺材,三五年后用国漆刷好,棺材小头处一般用墨汁刷黑不刷油漆,以留缝隙。
成年人自然死亡后,燃放一挂鞭炮,村里人自动会来帮忙,撤下死者床上半边帐子,杀一只公鸡,从床边到门口用七个小瓷酒杯放菜籽油用灯心草点叫七星灯,烧一只纸马,死者后代会跪着烧由女儿送来的一捆纸叫九斤四两纸,纸灰冷却后用草纸包起来放入死者棺材里。在亲友村邻来了瞻仰遗容时,死者后代全部磕头下跪。在主事人(办理事情主要负责人)安排下,在死者卧室内用两条长凳搭上门板,将遗体穿好寿衣并停放在门板上,叫“摊灵板”。顶头放一碗米饭,饭上放三个熟鸡蛋,一双筷子,叫“倒头饭”。主事的会派人向亲友报丧,叫“把信”。主事的安排人去请地师(地理先生)、道士、吹喇叭的人。
地师来到后,算出冲克的人,入棺(上材)时辰,出棺时辰,定厝柩的方位。依据地师算好时间入棺又叫上材,死者入棺后,设立灵堂,让亲友四邻吊唁。棺下置油灯,叫做死者“本命灯”,放一把斧头。
依照主事约定时间,道士、吹喇叭的人会在正酒的那天来到做法事,法事根据时间长短分别叫游大十殿(三天),游中十殿(一天),关灯(从下午到子夜)三种。亲戚会送“花亭”(一种纸扎的亭子)横幅(黑布贴上写的例如“驾鹤西游”四个大字)孝联(两幅白布贴上挽联)以及纸香烟花炮竹等。
法事做完后出殡,出殡时不将棺材下葬,而是暂厝起来,几年(最少要过三个伏天)后再下葬,在棺木外用砖砌罩住棺木的小屋,叫“厝基”或叫“蚕基”“暖柩”。过去都是用稻草包起来,一年换一次稻草,外面并不能看见棺木,但由于易燃这个弊端,就淘汰了;后代经济条件好的用砖头砌墙上盖小瓦,完全封住也看不见棺木;九十年代石棉瓦一出,都用石棉瓦盖,两侧会露出棺木。这就是所谓的“活死人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