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四象进入五行观后的收敛与发散相对性
【作者:赵致生(1943-2021),一共85篇】
河图中的五行,可以通过数字1、2、3、4、5与数字5的后继变化关系来表达:
1+5=6、
2+5=7、
3+5=8、
4+5=9、
5+5=10。
河图中的阴阳观,可以通过
奇数1、3、5、7、 9之和为25,偶数2、4、6、8、10之和为30,阴阳之间25+5=30的五行连续性认识。
阴阳合一的系统性认识过程,可以通过
1+2+3+4=10、
6+7+8+9=30,
来确认10+10=20的阴阳五行二合而一的系统五行继续变化关系。
五行属性的单一性与复合性,可以分别用5、10来进行表达。
它们之间,也存在阴阳二合而一的二重性:
1+4=5、
2+3=5。
即复合双重性:
6+9=15,
7+8=15。
在阴数范畴中,阴数与阴数复合仍然呈现阴性:
2+2=4、2+4=6、2+6=8、2+8=10、4+4=8、4+6=10(六气);
阳数与阳数复合也呈现阴性:
1+1=2、1+3=4、1+5=6、1+7=8、1+9=10、3+3=6、3+5=8、3+7=10、5+5=10(九宫)。
在阳数范畴中,只有阴数与阳数复合才产生阳性:
1+2=3、1+4=5、1+6=7、1+8=9、3+2=5、3+4=7、3+6=9、5+2=7、5+4=9、7+2=9(十天干)。
可以把阴数、阳数之间的复合关系以五为核心,列一个四层面变化的表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
○
●●●●●5
○
●●●●●●
在中心的两个层面上,只有5与5的复合数10。
第一层面上,有一个数5为阳。
第二层面上,有两个5合而为阴。
第三层面上,有1、2、3、4四个数。1、3为阳,2、4为阴。
第四层面上,有6、7、8、9四个数。6、8为阴,7、9为阳。
一/二两层面,是一个独立的发散体系。它的发散性是通过层面之间的变化展示出来的。三/四两个层面之间的发散关系,展示出了四向性:1、2、3、4向各自的方向上+5复合发散,形成6、7、8、9组成的第四层面。阴阳的聚合性,在一/二两个层面上,呈现了鲜明的层面属性:一阳二阴。两个层面属性不同,数字表达的数值也不同。阳数为5,阴数为10。
但是,在三/四层面上,阴阳的聚合性,则表现出了
第三层面的阳数与第四层面阳数的聚合,
第四层面的阴数与第三层面的阴数之间的聚合现象。
它们与一/二层面上的属性出现了不同点。就是聚合后的属性数值,是相等的20。
三/四层面上的阴数阳数各为两个,但是,它们的层面数值却是10与30。
巧合的是,两个层面之间的发散值,恰恰是20,10+20=30。
这样,20的阴阳认识,可以作为发散值来认识,也可以作为收敛值来认识,因为:30-20=10。
于是,
可以把 5,作为一/二层面上的阴阳属性发散与收敛变化的一个过程数值来认识。
可以把20,作为三/四层面上的阴阳复合属性发散与收敛变化的一个过程数值来认识。
在一/二认识层面上,可以把它认识为一阳二阴的关联关系。
在三/四认识层面上,则是三焦与四象之间的两个阴阳复合整体的变化关系。
在这个关联关系体系中,
发散是四向的,
收敛是四象的。
三层面中,有阴也有阳;四层面中,有阳也有阴。三/四层面中的阴与阴可以结合为阴系,三/四层面中的阳与阳可以结合成阳系。三层面中的阴阳,可以结合为数值为10的阴阳复合系;四层面中的阴阳,可以结合为数值为30的阴阳复合系。阴数阴合,而呈现阴性有六气。阳数阳合,而呈现阴性有九宫。阴数阳数之合,而呈现阳性者有十种变化,被称为天干之数。
一二三四层面之和,则为大数五十五。
显而易见,河图洛书为十进制的数字认识体系,提供了初始的数字计算法则与属性相对认识理论的四象层面认识方法。而且,这些认识方法的来源,都是产生于人类原始的数数之学。
数数之学发展到五行认识层面之后,中国古代数学则进入了先天八卦的纯粹属性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这也是中国农耕文化能在尧舜时代走进繁荣盛世的科学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