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金顶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膜拜和参观。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金顶上并没有许愿的地方。那么,为什么武当山金顶不要许愿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何谓许愿。许愿,其实就是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在民间信仰中,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心愿写成纸条或绸带挂在寺庙或神像前,祈求神灵保佑自己顺利实现心愿。而在很多山岳名胜区内,也会有专门的许愿地或石头,供游客写下心愿并触碰,以期让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
然而,在武当山金顶,这个传统风俗并不存在。这其实有着深刻的道教文化背景。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武当山一直以修炼道教五行八卦功夫和探索道教哲学为目的,尊奉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指不为个人私利而行事,而是从整体和社会利益出发,把握自然规律和道教的核心思想,做到随遇而安、自然而然。正是这种哲学和实践理念,让武当山的道教文化独具一格,脱胎换骨。
许愿,往往是个人的意愿和神灵的关联,甚至会占用神灵的资源。而武当山道教徒从根本上不认为神灵存在于人民之外,神灵本就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武当山人们不需要在外界用咒语祈求,通过内心的反省来感悟生命的真谛。他们可以从周遭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感悟人生之道,领悟武当山“道文化”的真意和灵性。
武当山五岳之首——南岳华山是有的许愿文化,一是因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二是因为华山文化的历史背景与武当山不一样。华山古名为灵岳,意为神灵所住之山。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山成为了许多名人隐居、修行的地方,精神气氛在此形成,再加上西周时期“奉水神”祭祀的背景和“策问石”的传说,也衍生了独具特色的许愿文化。
其次,在武当山的传说和历史中,也没有出现大量神灵和恩赐。武当山以武当派的创始人张三丰最为知名,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极高。据说张三丰已先天盘古而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五行八卦方面造诣极深。张三丰不追求“神灵信仰”与物质追求,他的顶峰仅仅是做到了一名无为而治的道德大师。张三丰一生的成就,并不在于所行之事,而在于踏踏实实、不张扬而已。据传,在武当山附近有一处石碑,上面刻有张三丰道长的肖像和“道藏门户心常开,水云气象日更新”的箴言。张三丰的这种崇高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包括武当山的居民和游客。
从历史上看,许愿并不能改变命运或者改变实际生活。道家学派的张三丰,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中讲述了太极哲学思想与天地之道。张三丰所讲的太极哲学,是一种更以心灵提升为中心的神话,并不偏重于物质的实践,因此在武当山这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精神气息非常浓郁的地方,不需要这种物质化的许愿文化。
武当山的文化传承,重在传承精神,不针对消费需求。强调的是精神上的修行与提高,而不是通过许愿等趋吉避凶等形式的信仰来实现生活的美好。许愿传统的原意并不是为了寻求所谓的“好运”,而是企望自己有能力获得必要的机会和在专业领域的成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许愿与心愿,本质上是让人感受到自己有力量改变整个世界,而武当山的哲学是如此包容万物,真正的力量似乎是更进一步得到了实现。
当然,不许许愿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得到保佑和祝福。在武当山的宁静山间,游客可以规律健身、舒缓心情,吸取哲学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扶树,抚石,在大自然中感受灵魂的丰盈,以内心之美引领人性之美——这是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所赋予的内在支撑,也是游客所感悟到的无形馈赠。
总之,在身处武当山金顶,我们显然可以看到它更重视的是道统的传承、倡导的是内心深处的改变,对于物质化的许愿,武当山表现出相对冷静的态度。而身处这样一个地方,最有价值的或许是你的思考和成长,最伟大的成就或许在未来你创造的事业或者让人类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工作。如果能够真正转变自己的心态和意识,那么自己就能够不断地安然修行,达成舒服和自由的状态,使自己如愿以偿。